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指数基金的前世今生与在中国的实践

一、指数基金之起源

1.指数基金的诞生

说起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一个人就是约翰伯格。

由于他对指数化投资理念的重要研究以及对指数基金发展的推动,我们习惯把他称之为“指数基金之父”。Johnberg还在上学时就对共同基金(美国公债基金的前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撰写了《投资公司的经济作用》一文。在文中,它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远见的观点,其中就包括下面这一句:“共同基金的市场表现不会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这里面隐含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因此普通投资者的表现不可能比市场更优秀,有人超越市场,就必定有人被市场打败。在此基础上,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诞生了,它是由美国先锋基金于1976年推出的基于跟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公募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然而,这只基金推出之后,在当时并不被看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基金市场还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天下,先锋500指数基金实行的是被动管理的投资理念,这在当时无疑是“异类”的存在。另外,先锋500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是通过复制标普500指数从而获得一个市场平均的收益。然而,投资者们的普遍想法都是想通过投资基金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因而“无为而治”和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就是在“追求平庸”。但是,虽然不被看好,但是先锋500极低的费率使得他在市场得以运作下去。指数基金真正迎来转机是从1982年美股的长牛开始的。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牛市,由于养老体系的改革以及美联储的降息等一系列操作,美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股市也跟着大涨。下图是当时标普500指数的价格,从198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0年,标普500在过去十八年的牛市中上涨了10多倍。得益于这次牛市指数基金开始初现锋芒。在这次美股的历史大牛市中股票指数的涨幅显著高于大多数的股票型基金。如下图是1987~1998标普500的涨跌幅与大多数股票型基金的比较。大多数年份标普500的涨跌幅都是要优于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的。这也说明在牛市中主动型基金是很难跑赢指数的。就在这一轮牛市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是无敌的指数基金,并且逐渐被投资者所接受。据统计,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指数基金资产在1980年达到1万亿美元,到1996年底达到1万亿美元。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指数基金资产也从1990年的40亿增加到了580亿美元。

2.随着指数基金规模的增加,指数基金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市场上出现了LOF基金、分级基金、ETF等各种指数基金,其中最重要的是ETF。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论是从基金的数量和规模,ETF都是这几个中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而ETF发展这么好的原因在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这极大地提高了它的流动性。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物申赎“。所谓”实物申赎“,指的是ETF的申购和赎回不是通过现金,而是通过一篮子的股票的少量的现金来完成的。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基金的管理成本和现金仓位比例,而且可以提供一种套利机制,有效降低ETF的折溢价幅度。世界上发行的第一只ETF是于1993年美国市场上发行的标准普尔存托凭证(SPDRs),而我国最早出现的ETF2004年由华夏基金推出的上证50ETFETF的出现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喜爱,在热烈的追捧声中,其产品数量和规模屡创新高。

3. 对指数基金进一步深化产品结构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市场有效性假设。在此假设的基础上,主动管理基金的业绩与证券市场有效性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关系。换言之,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越高,主动管理型的投资策略就越难获取超额收益,相反,被动型的指数基金的业绩就显得越好。然而,市场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并不会说哪个国家的股市是有效的,哪个国家股市又是无效的。只通过效力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且各国证券市场的效用强弱是不同的,也不可能达到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状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市场上才会出现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与主动管理型基金各占一片天的情况。然而,证券品种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当人们发现被动型指数基金和主动管理型基金都不能一拳打死对方时,他们开始兼纳两者的优势所在,研发出了新的基金。于是市场开始出现了指数增强型基金和SmartBeta指数基金。这两种基金都是在被动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结合主动管理策略的产物。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获取超额收益的方式不同,对这个问题我在其他的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阅读。以上就是指数基金的诞生之路,由于指数基金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讲的基本上也是国外的发展情况。那么国内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二、指数基金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境内指数基金的萌芽相较于国外,我国指数基金出现地比较晚。200211月,中国第一只指数基金华安中国a股增强指数基金问世。该指数以MSCI中国a股指数为跟踪目标,是指数增强基金,而不是完全复制指数的基金。第一只指数基金(指增基金)问世之后的2个月,20031月,首只完全复制指数的指基“天同上证180指数基金”(后更名为万家上证180)宣布发行。这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在我国落了户。2005223日,华夏上证50ETF开始上市交易,这是我国境内的第一只ETF基金,目前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44亿元。步入21世纪后,虽然国外指数基金在各自的市场上都已经得到了认可,并逐渐发展了起来。然而,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和监管环境的限制,中国指数基金的早期发展仍相对缓慢。国内第一家指数基金诞生于2002年,但据资料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指数基金共有19(包括5ETF基金),总资产不足1000亿元。而这样的情况到了2009年出现了转机。2.指数基金之年我国指数基金一共经历了两次井喷式地增长,一次是2009年,还有一次是2019年,这两年都被称为是“中国指数基金年”。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ETF的数量和规模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而2009年,指数基金市场一改以往增长的颓势,数量和规模有了比较大的增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境内共成立新基金153只,发行总额4534.47亿份。其中指数基金27只,发行份额1355亿份,占今年全部新发基金份额30%,远超指数型基金历年累计发行总规模。指数基金数量和规模暴增的背后,有两点原因值得阐述:一是指数基金本身业绩表现优秀从2009年各类型的基金的收益来看,指数基金的收益最高,其次才是股票型基金,两者之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竟相差了约18个百分点。二是监管政策的支持我们知道,开放式基金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老鼠仓”问题——就是部分基金经理可能会在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拉高股价之前,先用他人(一般是与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的账户在低位建仓,待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时再卖出,从而获利的行为。这也是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然而,监管部门对此类行为的是很难去把控的。但是指数基金由于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比如,2005年沪深交易所共同组建了中证指数公司,目的就是为指数基金等指数指数化的投资产品以及股指期货等指数交易所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另外,2009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TF)联接基金审核指引》,同年8月,两只ETF联接获批成立。ETF联接基金的获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ETF的流动性。2009年之后,指数基金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比较缓慢的增长期。直到2019年,指数基金市场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高光时刻。2018年底,我国境内ETF还只有179只,规模仅3749亿元。到了2019年底,ETF数量则增长到了266只,规模达到了6206亿元,规模几乎翻了一倍。总的ETF交易量稳居亚洲第一,市场规模跃居亚洲第二。2018年以后,我国指数基金继续高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均保持了较大增长。截至2021年底,国内ETF共有563只,总规模为9188亿元,相对于2004年首次设立时,ETF数量增加了近170倍。如今指数基金的热度越来越高,不仅代表着指数基金的成功,也体现了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仍然较弱,其绩效表现与证券市场的效用呈正相关关系,相信我国指数基金市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